翻新不能忘舊 獨愛老區街坊人情味






唐樓無限好,只是已黃昏!作為香港最具特色的舊式建築物之一, 更是上一代舊香港人的主要居住地方, 它們卻注定抵不住今天發展巨輪無情輾過, 最終落得被收購拆卸再重建的命途。 


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當唐樓是草,但卻有「老外」當唐樓是寶! 來自美國的Dare Koslow,過去廿年間在香港購入多個唐樓單位, 再以保留唐樓特色為前提把單位裝修翻新, 然後租給來港工作或生活的外國人, 希望讓舊式建築融合現代化風格,吸引更多人欣賞唐樓, 以保留這種特色住宅,「我不想香港只是得高樓大廈, 我們需要一些低密度住宅,讓人有喘息的空間。」 


Dare最喜歡的唐樓單位,位於士丹頓街六十至六十二號, 對正被活化後失去原有味道的元創方。他持有四樓的兩個單位,那裡有恍如小學課室的鐵窗花,客廳橫樑就因住戶易手後的裝修,已被塗成點黃點綠,「這是一幢典型的唐樓,而且全部都造工精細,頂層仲有開揚的天台。」屋內一邊是開放式廚房再配上吧枱,另一邊就是布製沙發和大屏幕電視,全屋以射燈照明,但他對這單位的鍾愛,源於搬進去時的鄰舍關係,「雖然我是外國人,他們是本地人,但我們常常會聊天,又會一同商討如何維修大廈,是一個很融洽的小社區。」 


他對香港唐樓的情意結,可以由回歸前說起。 他九五年因工作關係,由美國來港任職電訊業公司高層。初到香港「 貴」境,就按地產經紀推薦,於高尚住宅區找尋安樂窩,「 他們見外國人來香港,就會推介跑馬地、半山等…… 我每次去睇都會覺得,這些樓已經去了一千次, 他們給我看的每幢樓都是一模一樣。」其實他生於紐約, 當地高樓大廈與高尚住宅不遜香港,大抵也見慣見熟, 所以香港的沒法令他產生興趣。 


最終Dare選擇了北角寶馬山一幢舊樓落腳, 可直望當時仍使用的啟德機場,惟這個「安樂窩」 因住戶間欠缺交流,並不能給他「家」的感覺, 他期盼的鄰舍關係從未出現,於是決定另覓新住所, 而這個決定就開啟了他鍾情唐樓的大門。 


Dare離開寶馬山後搬入上環的唐樓, 這個舊區當時未經歷城市新發展的洗禮,仍充滿着人情味, 鄰居會在街上、小店聊天,更讓Dare感受到社區的溫暖, 自此愛上舊區更迷上唐樓。他之後曾輾轉搬回高樓大廈居住, 卻無意間讓他發現唐樓可愛的另一面。 


他憶述,當時住在西半山太子臺附近,每天望着附近的唐樓, 某日忽然發現有人把唐樓天台單位翻新,走摩登風格路線, 令他忽發奇想:「我也可以把這些舊式唐樓變成現代化、很摩登, 令人有興趣入住,易些接受唐樓。」 


於是,他在○一年開始展開其收購唐樓之旅, 首個單位就是在太子臺八號的一個唐樓單位, 之後因對太子臺情有獨鍾,再買下對面的九號,「 太子臺附近是我第一個真正接觸的社區, 而太子臺亦是一幢典型的唐樓。我買的時候, 還與住在那裡的家庭及新搬進去的住戶一同維修、翻新樓宇, 保持公共空間的整潔和舒適,是好好的體驗。」 但Dare並不滿足於此,之後再購入和重新裝修更多唐樓單位, 至今買過的唐樓單位近三十個,部分單位曾轉手, 但現時仍手持約廿個唐樓單位物業。 


Dare鍾情的唐樓主要位於中上環,成交價平均近萬元一呎, 貪其交通方便又有香港特色,較易吸引外國租客,以利用他們把唐樓文化傳開。而被他選中的唐樓,通常只有兩個條件:不能爛溶溶,以及不能被過分翻新。他會追求單位像當初落成時的樣子,以營造彷彿是上一代的人才剛搬離的感覺;在買入後會再擲數十萬元重新設計及裝修單位,並以保持唐樓特色為前提,留下鐵窗、牆身、地磚同時再加入現代風格。 


他還帶本刊記者參觀另一個鄰近上環文武廟的單位,「 我只是把這幅牆髹上白色,保留牆身原有的凹凸不平和油漆剝落的痕跡。這邊的地磚雖然是新的,但我盡量找一些有古舊特色的地磚,而另一邊更是把我在士丹頓街那單位的舊地磚拆來重鋪,因為我怕市建局有天收回單位會破壞這些寶貴的地磚。」他希望,每一個單位在裝修後,不但讓人感到耳目一新,更可看到單位與歷史的連繫。 








(以上内容和图片均来自网路,如有任何版权问题,请与本站联络)


如果你认为这篇文章有用,请分享给朋友吧!

Facebook Google Twitter Reddit Tumblr LinkedIn Email



  2016年11月8日        蘋果日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