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科傑青大談極速致富又買樓的經歷,釀成風波。應付物質需要不是錯,但公眾對傑青的期望在貢獻社會、做榜樣。事實上,夢想更有力推進社會,選傑青還應多講理想較重要。
舉辦多年的「香港十大傑出青年選舉」,今年僅選出5名青年接受冠冕,不過這個正能量的活動,卻也鬧出風波。
事緣其中一名新出爐傑青,在金融公司任職高級董事的黃仰芳,在得獎後受訪時,被指「講錢太多」,幼年從潮州來港、家貧的她,大談自己年輕時代的買樓史,自中學開始努力賺錢,曾做傳銷等工作,27歲就買下人生第一間物業,且在短短兩年間還清物業貸款,晉身有樓一族。
買樓等同人生成就 惹反感
在訪問之中,她更稱自己有一條方程式,如付出相當於別人4倍的努力,5年就換取他人20年的成果,她自言為了買樓,只做最能快速賺錢的工作,且又會放棄與同事社交的機會,更甚少去旅行、看演唱會等,用最短的時間累積財富。
在平日,27歲買樓,或許是一個勵志故事,但從一個傑青口中說出,卻引來熱議,指她眼中只有錢,不配做傑青云云。
平情而論,若以黃仰芳的買樓論,斷定她不符合當傑青資格,未免武斷。傑青的名譽,本應與買樓、生財有道無關,而是講求對社會的貢獻,她也不是沒有,曾創立中區扶輪社、籌辦青年領袖獎勵計劃等,包括帶學生探訪長者、災區籌款,是否足以做傑青見仁見智,但顯然如今「買樓論」太吸睛,更令這些工作受到忽略。
此或也超出受訪本人所料,因家貧而拼命搵錢買樓,自沒有錯,但這番極速買樓論,把成功買樓與人生成就掛鈎,在現今人人不滿樓價扭曲、年輕人歎用盡「洪荒之力」也難買樓的情況下,又怎不容易令人反感?
大眾榜樣 需推進社會進步
在數十年前,重視物質,努力工作改善生活,好像天經地義,加班、賺錢、買樓,是不少家庭脫離貧困、向上流動的基礎。但到了現在,固已非物質所迫的情況,社會在進步,創新和理念成為現時推進社會的動力,對於買樓等如成功的看法也有改變。
現今社會更看重的,是在個人之外,如何以生命影響生命,更加多談如何影響社會,黃仰芳的買樓故事有其勵志之處,但自然與此相差甚遠。
例如今屆同樣當選傑青的科研人員蔡文力,放棄高薪厚職,走到西非塞拉利昂,監察伊波拉疫症、為因戰爭而殘疾的病人製作義肢,挽救不少有需要的人的生命。
當年的「廢青」 也可改變世界
如果將目光放遠一點,現在主宰互聯網世界的人,當年也是一群只談夢想的「廢青」。微軟和蘋果的蓋茨(Bill Gates)和喬布斯(Steve Jobs),放棄可以保障安穩生活的大學學位,把精神投入到沒人看到未來的行業之中,最後終於憑努力,將社會帶進了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時代。這些人沒有旨在多少年內供完自己的單位,但他們做到的事情,影響了整個人類社會數十年。
本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過去曾發表網誌,反問社會上不少人「用一生的努力,賠上了青春,送掉了快樂,去買一塊不到600呎的『磚頭』,值得嗎?」「傑出」青年選舉,並不等於「成功」青年選舉,這個分別,並不是所有人都看得出來。
(以上内容和图片均来自网路,如有任何版权问题,请与本站联络)
2016年10月12日 經濟日報